首页 >> 动态

通种论柏拉图(通种论)

2023-06-14 20:54:30来源:华南科技网


(资料图片)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通种论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通种论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拼音]:tongzhonglun

[外文]:theory of the communion of genera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后期对话《智者篇》中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对立的范畴(“种”)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它们是相通的。

柏拉图在《斐多篇》和《国家篇》中认为,理念是绝对的,“大的理念”就是绝对的大,不能和“小”相合;对立的理念是彼此分离而不能相通的。而在《智者篇》中提出:对立的最普遍的“种”(理念或范畴),如“存在”和“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是可以相通的。

《智者篇》在为智者下定义时讲到,智者研究的不是真正的“存在”,而是“非存在”,即现象和假象。涉及到“非存在”是绝对的不存在,或者也是一种“存在”,即“非存在”和“存在”是否可以相通的问题。柏拉图以前的自然哲学家认为,“存在”是“动”的,巴门尼德则认为“存在”是“静”的。因此,柏拉图首先讨论“存在”和“动”、“静”的关系。认为“动”和“静”彼此对立,“动”不是“静”,“静”不是“动”;“存在”既不是“动”,也不是“静”,但它既可以与“动”相结合,也可以与“静”相结合。“同”和“异”也是彼此对立的,但任何一个“种”都是“同”于它自己,而和其他的“种”相“异”的。“动”和“静”都是“同”于它自己,又彼此相“异”,所以,“动”和“静”各自可以与“同”和“异”相通,在这点上,“动"和“静”有共同点,它们也可以彼此联系。这样,“存在”、“动”、“静”、“同”、“异”五个“种”之间,都彼此区别,又互相联系。所谓“非存在”就不是巴门尼德所说的绝对的不存在,即“无”,它只是“不是存在”,即和“存在”相“异”的。如“动”不是“静”,它是“非静”;相对于“静”而言,它就是一种“非存在”;“静”相对于“动”而言,也同样是一种“非存在”。“非存在”是“异”于“存在”的“存在”,也是一种“存在”。“非存在”和“存在”是相通的。这种“非存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是一种相对的“非存在”的理论。柏拉图的“通种论”和他原来的理念论相比,更接近于辩证法。

关键词:

相关新闻